2018.02.28 城市承載力問題


議程前發言

立法議員 何潤生


    旅遊業是澳門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隨著2014至2017年連續四年高達3,000萬以上遊客訪澳,均已超過2012年旅遊學院調查研究報告所提出的2,900萬的旅遊承載力上限。由於近年訪澳遊客總數幾乎是澳門人口總量的近50倍,因此引致的承載力不足問題也日益凸顯。


    社會對承載力的關注,一定程度上體現的是對當局施政措施取向問題的關注。換言之,即承載力關係到如何平衡本地居民生活需求與遊客權益、如何保障經濟與社會的整體協調發展。以2018年農曆新春假期為例,年三十至年初五,訪澳遊客為82.64萬人次,按年增8%;其中內地遊客近61萬人次,較去年同期上升14.5%[1]。當局在年初三於新馬路和大三巴街實施人潮管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分流遊客的作用,以保障高峰時段的遊覽秩序與安全。但是每逢假期遊客多集中在“一條路(新馬路)”、“一個廣場(議事亭前地)”和“一條街(大三巴)”一帶,對本澳交通和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與困擾,遊客的旅遊體驗亦不理想;加之遊客只能走馬觀花般的快速通過,附近商戶並未因遊客大量到來而受益。此外,部分食肆節後濫加費用、酒店房價“海鮮價”等負面新聞不絕於耳,不僅損害本澳旅遊城市形象,亦對本澳居民假期安排帶來諸多影響。


    事實上,面對坊間對承載力的憂慮,特區政府曾多次公開表示,承載力是動態的情況,可透過改善旅遊配套措施及推出新的旅遊發展計劃,若交通基建、酒店设備有改善,承載力有條件再上調。然而,僅僅“交通配套”這一個方面便成了制約澳門承載力提升的短板所在。特區政府原本寄望以輕軌為主幹的公交路網疏導往來遊客與本地居民,但氹仔段至今仍未通車,澳門半島路線建或不建尚屬未知,僅靠現有的巴士、的士和“發財巴”等交通工具,要解決每年三千萬遊客與本地居民的出行無疑是杯水車薪。此外,本澳近年雖不斷有大型酒店、娛樂設施等旅遊硬件設施落成,但同時人才培養、服務質素提高等軟件方面的提升亦不能忽視。


    澳門地少人多,每年訪澳遊客人數高達三千萬以上,對城市的總體環境造成顯著的影響。未來隨著港珠澳大橋通車、習慣水域開發利用、大灣區建設深化,將會吸引更多遊客來澳。為了保障居民擁有優質的居住環境,同時也讓遊客能有良好的旅遊體驗,為此,本人再次促請當局,在增建旅遊休閒設施、完善基建等硬件設施的同時,還應針對現有的資源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利用,不斷提升服務質素,注重遊客體驗和滿意度的提升;依託特色旅遊資源,進一步開發不同的旅遊休閒產品,豐富遊客的旅遊多元化體驗,減低傳統旺區承載壓力,並帶動社區經濟。與此同時,藉助大數據分析遊客偏好、景點人流等情況,引導遊客做好事前規劃,分流遊客、錯峰出行,打造澳門智慧旅遊城市,實現旅遊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二零一八年二月二十八日


[1] 根據澳門旅遊局資料整理所得。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