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2 有關清平戲院活化的書面質詢


書面質詢


年初當局開創性地推出「新馬路任我行」計劃,吸引不少遊客及居民到訪打卡,獲得不少好評;當中新鮮感、懷舊元素是計劃的一大賣點;該區有不少商戶及居民指出,新馬路、福隆等整個舊區文化歷史底蘊豐厚,是二十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以來澳門最繁盛的街道和商業中心,倘若片區得以活化,將對本澳社會整體經濟民生帶來更佳的效益。


誠然,新馬路歐式建築林立,轉入福隆新街則見老舊的石板路與復古的紅花窗,撲鼻而來的是蛋卷、杏仁餅、紅豆沙的香氣;而有故事的街道往往容易勾起無限的創作靈感,王家衞主導的《2046》和彭浩翔主導的《伊莎貝拉》均在這裏取景,可見福隆片區的魅力。

要數該區的重要地標,則非清平戲院莫屬。它是澳門第一家戲院,於1875年建成,原為上演粵劇而設,四十至六十年代,多位大老倌:任劍輝、白雪仙、紅線女、芳艷芬等均曾在此演出;後戲院逐漸式微,最終於1992年結業。粵劇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平戲院修復活化的價值不言而喻。另外,1911年同盟會在清平戲院舉行「澳門華服剪辮會」,赴會並當場剪去辮子者逾千,引領各省興起剪辮熱潮,成為革命的象徵和棄舊從新的標誌,清平戲院實是我國近代史的見證。


當局曾於2014年與清平文化中心召開記者會,向媒體公佈舊清平戲院修復及活化計劃詳情,期時亦表示進度理想,有關室內設計、土木工程、機電和消防設計等方面的活化方案,以至考古、粵劇和清平文化資料收集及整理工作均有序推進。[1]自2018年舊清平戲院內空間的活化進行修復工作基本已完成。[2]奈何自今計劃彷遭擱置,後無續音。


因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一、本澳以「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為發展定位,舊清平戲院修復及活化計劃原訂包含粵劇博物館、及將打造成粵劇演出及培訓等場地項目,對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好澳門故事、帶動社區經濟甚有裨益,緣何計劃目前未見音訊?現在計劃的整體情況如何?項目進展的難點在哪?


二、有關舊清平戲院修復及活化計劃,文化當局期時亦投入不少於五百萬澳門元的修葺費用[3],如今差不多十年的光景,但計劃卻未曾出爐,居民對此表示十分失望,亦有感浪費公帑資源。有關計劃實質至今所使用的公帑為多少?若計劃繼續進行,相關預算大概幾何?


三、社會就激活福隆新街一帶舊區給予不少意見及建議,諸如仿效廣州改造荔枝灣和永慶坊老城區的辦法,運用「旅遊+」節慶盛事、婚拍文創、美食休閑等元素,以藝術融合環境特色,打造成新的打卡點等;早前當局亦透露六大博企活化舊區計劃,福隆新街片區包含其中嗎?相關活化方案如何?


[1] 2014年3月12日 澳門文化遺產網站 清平戲院修復工作有序進行

https://www.culturalheritage.mo/detail/101446?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1

 

[2] 2018年2月12日 巴士的報 舊清平戲院修復工作基本完成

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2839846-%e8%88%8a%e6%b8%85%e5%b9%b3%e6%88%b2%e9%99%a2%e4%bf%ae%e5%be%a9%e5%b7%a5%e4%bd%9c%e5%9f%ba%e6%9c%ac%e5%ae%8c%e6%88%90

 

[3] 同1


2023.07.12 書面質詢(有關清平戲院活化的書面質詢)書面回覆.pdf





回最頂